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引:中国·低碳投资时下,碳减排、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目前,占世界GDP总量75%和碳排放65%的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碳中和的远景目标。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的中国,在减碳的战略布局上更是一马当先。早在2020年9月,中国便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之一。由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多行业、多领域、多企业也按下减碳“快进键”,谋划各自的路线图。 与欧美相比,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区域发展差异等多方面条件严峻,碳达峰与碳中和任务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较大挑战。 挑战之下,机遇并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相关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必不可少。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估算,在温度升幅被控制在2或1.5摄氏度目标下,未来30年中国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至138万亿元,意味着每年的相关投资约占GDP的1.5%至2.5%以上。推动碳中和,也需要在未来的能源结构、行业规划和技术布局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企业作为达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极,有望在“绿色低碳”的赛道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期《国别指引》,将梳理中国政府自去年以来提出的、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的关键政策与讨论,帮助企业探寻碳中和时代投资绿色产业的机遇。 Q:什么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引”? “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其中,涉及的行业也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扩展至当地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从国企领军、到越来越多的民企、外企参与其中。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引领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已经迈入了新阶段,对外投资额将继续增长。 基于上述积累,2020年,我们推出了“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引”,立足国际化策略,聚焦不同国家发展诉求,总结先行者的经验与得失,联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行业资源对接,提供产业、政策、法制、合规、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国别指引”为相关企业在考虑首次进入或重新审视海外业务时提供具体的建议,识别、评估、应对投资风险,发现投资机遇,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